岑巖(深圳市建設科技促進中心主任):永葆初心,牢記使命!
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,轉眼又來到了2021年;仡2020年,我們度過了極不平凡、注定載入史冊的一年,“每個人都很了不起”,習總書記在元旦賀詞中,莊嚴宣告,“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”,我們要“永葆初心,牢記使命”,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。
對建設領域而言,最近也是政策利好不斷,繼新型建筑工業化、智能建造之后,住房和建設部又于2020年12月31日,發布了《關于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的函》,確定在湖南省、深圳市、常州市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,采用“綠色化、工業化、信息化、集約化、產業化”的新型建造方式,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,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。
要大力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、綠色建造、智能建造,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,對于我國建筑業“5000萬農民工操作+500萬包工頭農業化承包+500萬工程技術人員計劃經濟加小農經濟管理”的現狀,差距不是一般的大,任務不是一般的艱巨。面對這一艱苦卓絕的挑戰,我們必須牢記習總書記的教誨,“永葆初心,牢記使命”,為建筑業轉型升級努力奮斗。新的一年,筆者希望寫一個“初心”系列文章,跟《新營造》的讀者好好聊聊建筑業的“初心”。建筑業的國際慣例,實行的是“總建筑師負責制”,就讓我們從總建筑師的“初心”談起。
2020年9月4日,在深圳蛇口舉辦的“粵港澳大灣區建筑機器人與模塊化建造新技術推廣會”上,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劉宇光先生發起了“尋找柯布西耶”的熱潮,在建筑師圈內引起強烈反響。筆者以為,這就是新時期建筑師對“初心”的溯源和反思。劉宇光在大會上尖銳批評,“當今社會給了中國建筑師最大的創作空間,但結果中國建筑師卻打造了最千篇一律的城市!”聯想到前兩年社會上,對“奇奇怪怪”建筑的批評聲浪,無不折射出全社會對建筑和建筑師“本原”和“初心”的深刻反省。
作為一位建筑師,首先必須是“思想家”。建筑是凝固的音符,而且會聳立在城市百年甚至更長久。好的建筑美化環境、陶冶情操、教化大眾。如果建筑師沒有思想、沒有靈魂,建造出“丑陋的建筑”,那就是“凝固的垃圾”,它們也會在城市、在街道、在花園中“荼毒百年”,污染環境、毒化心靈,延綿不絕……所以我們全社會都應該重視“美學”教育,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,提高社會的審美水平(尤其是領導和甲方的審美水平)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,作為總建筑師的責任尤其重大。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細節,筆者發現國際一流建筑大師的訪談錄,談論的大部分都是哲學、文化、歷史和藝術,甚少談論具體的表現形式和技法。為此,筆者專門問了小庫科技的CEO何宛余女士。何總是著名建筑大師庫哈斯的研究生,也是庫哈斯在深圳作品——深圳證券交易所“小短裙”的項目經理。何總回憶說,老庫平時上課或交談,基本不會談建筑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技法,談的最多的就是哲學,比如哲學與科學的關系、哲學與民族或城市歷史文化關系等等。筆者也不禁想起了1980年代中期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求學的歲月,“那時候天總是很藍,日子總過得太慢”,那時候看了很多科學哲學和文化啟蒙的書籍,還有《走向未來叢書》……
建筑師的第二個職能,就是“創造空間”。建筑師“從無到有”創造出空間,對空間的把握是建筑師必備的技能。建筑史上著名的“形式追隨功能”就是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易斯·沙里文的名言。如何更好地策劃好空間,創造出多姿多彩、富有韻律、賞心悅目、功能完備的空間,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,一直是優秀建筑師的不懈追求。嶺南建筑的標志性的騎樓,以及新加坡的“風雨連廊”,就是建筑“灰度空間”經典代表作。這些“創造性的空間”應用,都是我們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迫切需要的。
建筑師的第三個也是最主要的職能,就是充當“總建造師”,俗稱“包工頭”,就是必須要“負總責”,把一個建筑從無到有,安全高效、高品質、功能完善、成本可控、按時完成。筆者曾跟不少建筑師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,一開始很多建筑師朋友都覺得很氣憤,感覺被冒犯。筆者總是不厭其煩地引經據典開導他們,總建筑師尤其是建筑大師的“本原”和“初心”就是包工頭呀,古今中外概莫能外。如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建筑師米開朗基羅,親自設計了美輪美奐的佛羅倫薩洛倫佐圖書館的樓梯;著名建筑大師高迪,親手打造了與人體完美貼合的扶手椅和完全契合人體手型的門把手。筆者至今都能回憶起,幾年前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高迪的不朽作品——米拉之家,親眼看到高迪這樣偉大的建筑師,親手制作的構思巧妙、做工精美的椅子和門把手時,那種心靈的沖擊和美的愉悅。我國古代著名建筑大師魯班,發明了全套的木工工具,包括木工刨、鋸子、彈線墨盒等,一直使用至今。早期的建筑大師,都是“總建造師”,是親自設計、親自打樣、親自指揮,有時甚至是親自動手將自己的作品蓋起來的。后來,隨著社會的發展,建筑越來越龐大、技術越來越復雜,才演化出專門的結構工程師和“承包商”,為總建筑師分擔部分建造工作。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,現在很多建筑師已經忘記了“初心”,覺得自己只要“炫耀?帷备愠鲶@艷的外形設計即可,剩下的工作只要交給結構工程師和施工單位完成即可。這是非常典型的“誤導”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,建筑師的初心就是“總建造師”,是建造工程的總負責人;業主將這個建筑交給總建筑師,他必須扛起這個責任,必須能“搞定”,這一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。
近年來,主管部門多次發文重申,大力發展建筑師負責制。有很多建筑師朋友紛紛吐槽,反映在普通設計院的建筑師現在收入普遍不高,為了每月幾千元收入,去簽字承擔建筑工程“終身責任”很不值當。而很多甲方認為,國內建筑師普遍水平不高,即使甲方愿意出高價,建筑師大部分也不能勝任“總建造師”的重任。這兩種觀點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。筆者以為,要大力推廣建筑師負責制,需要“雙向努力”。一方面需要建筑師多向國外高水平建筑師學習,切實提高綜合素質,努力擔負起“總建造師”的重任;同時主管部門和甲方也應當按國際慣例辦事,逐步提高總建造師的取費。在國外,總建筑師(總建造師)取費,能占到建筑工程總造價10%,甚至更高;刨除4%左右的設計費(也是國內兩倍左右),還有非?捎^的收入。國內目前這種做法,既想享受“總建造師”的高品質與便利,又只想付出“零頭”的代價,這無異于“緣木求魚”,是不可能實現的。
建筑師的第四項職能,就是IT系統的“總架構師”。在英文中,架構師Architect與建筑師Architect剛好是同一個詞,這并非是偶然,而是因為二者的工作有很大的共性。系統架構師是一個最終確認和評估系統需求,給出開發規范,搭建系統實現的核心構架,并澄清技術細節、掃清主要難點的技術人員。系統架構師負責設計系統整體架構,從需求到設計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到,把握整個項目,使設計的項目盡量效率高、開發容易、維護方便、升級簡單等。作為系統架構師,必須成為所在開發團隊的技術路線指導者;具有很強的系統思維的能力;需要從大量互相沖突的系統方法和工具中區分出哪些是有效的,哪些是無效的。系統架構師應當是一個成熟的、豐富的、有經驗的、有良好教育的、學習快捷、善溝通和決策能力強的人。豐富是指他必須具有業務領域方面的工作知識,知識來源于經驗或者教育。他必須廣泛了解各種技術并精通一種特定技術,至少了解計算機通用技術以便確定哪種技術最優,或組織團隊開展技術評估。
筆者一直強調,新型建筑工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,是集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、制度創新和理念創新于一體的集成創新。隨著國家“新基建”“新城建”戰略和智能建造的提出,建筑產業互聯網也被提到議事日程,就更加需要集“總建造師”與“總架構師”于一身的“復合型”人才。否則,按絕大多數的建筑工程公司“條塊分割、分項分包”的“包工頭”式管理慣例,建造工程與IT系統必然互相割裂,所謂的“建筑產業互聯網”就永遠也不可能實現。
當然,現代工程規模越來越巨大,功能也越來越復雜,加上IT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極端復雜性,要求一個人同時勝任“總建筑師”與“總架構師”工作,專業跨度太大,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。這就要求,總建筑師或者總建造師,應該是一個“有機構成”的團隊,具有完成復雜建筑工程EPC總承包的能力,同時具有互聯網技術駕馭能力。
建筑師最后的一項職能,才是“?帷,創造酷炫的外形,搞藝術創作,俗稱搞“表皮”。漂亮的外形、酷炫的表皮當然也是需要的,但作為新時期的建筑,還是應當遵從主流價值觀,以“適用、經濟、安全、綠色、美觀”為原則,認真做好建筑規劃設計工作。
總之,在新的一年,希望建筑業廣大從業人員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元旦賀詞,“永葆初心,牢記使命”,大力發展綠色建造,積極推進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,努力打造建筑產業互聯網,大力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,續寫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,創造新的更大的奇跡!